link list

baby item list [1] [2] [3,4] [6,7] [8] | 小海马帮宝宝睡觉 | 佳能单反T1i/T2i/T3i 尼康单反促销 |
玩具 Toy Guide (0-1岁) (1-3岁) | pampers code | 婴儿用品实用总结: [1] [2] [3] [4] [5] [6] [7] [8] [9] |
孕期体重增加率、及饮食控制 [1] [2,3] [4] | 各年龄段推荐书目 [1] [2]
介绍一下各种 puzzles [1] [2] | 免费打印50张照片(4X6)

爹妈对于小娃,一定要有神统治人的态度。。。首先我们做神的,跟你一个做人的,别着较劲,那是不够艺术的。其次,我们做神的,人类的什么毛病没见过,不要大惊小怪,要常怀恕道。这两条之后才容易履行我们作为神的责任,去引导教育,和回应他们人类。。。要拿出神的智慧,一定要比娃高明。

宝宝的分离焦虑症

redfeather 发表于 2008-5-11 02:25 PM
前一段时间看到orangesky发的贴子,提到了宝宝粘人的问题,我想起看过一些文章中提到的宝宝的分离焦虑症(我在orangesky的贴子里把它说成分离恐怖期~ ),以下是我找到的一些相关文章,希望对妈妈们有些帮助~

幼儿期的宝宝有很多种的焦虑表现,统称为幼儿焦虑症,分离焦虑症为其中一种~
幼儿焦虑症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这种情况:不少幼儿当家长怀抱他出门时,孩子满脸笑容,情绪非常愉快;而当他被抱进托儿所或幼儿园时便又哭又闹,不愿呆在托儿 所、幼儿园。如此情况经多次反复以后,幼儿便形成了条件反射:每当早餐完毕,抱其出门时,幼儿便立即意识到又要上托儿所(或幼儿园)了,于是便哭闹、不安 起来。如此现象,一般至少要持续几周,有些甚至长达数月之久。这种情况,在心理学上叫作“入托(或入园)分离性焦虑”。
  焦虑属情绪范畴,对即将发生的事情,心理上产生一种惶惶不安、心神不宁、手足无措的心态。焦虑情绪往往容易与恐惧情绪同时出现。严格的讲,焦虑情绪往 往容易与恐惧情绪同时出现。严格地讲,焦虑与恐惧还是有所区别的,恐惧是面对已经发生的事情;焦虑是由即将发生实际上尚未发生的事情引起产生紧张恐惧的心 态。例如,对于一个幼儿来讲,一吃早餐,便知餐毕便会去托儿所(或幼儿园),于是不肯老老实实吃饭,还“作天作地”。这些是焦虑的表现;当抱到托儿所(或 幼儿园)门口时,幼儿便紧搂家长头颈又哭又闹,死活不肯进门。这是恐惧情绪。幼儿焦虑,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素质性焦虑
  这类幼儿的心理素质较差,对外界的一些细微变化较为敏感,容易产生焦虑情绪。这些幼儿的父母,常常也有程度不同的焦虑现象。父母的这种易焦虑素质,遗 传给了下一代(这是遗传因素)。同时,幼儿从小耳濡目染家长的焦虑,从而后天形成焦虑习惯(这是环境因素),于是遇事容易出现焦虑。这种焦虑,发生在幼儿 身上,病根却在家长身上。所以家长要注意言传身教,不要当着幼儿面焦虑不安,以免使他们染上焦虑。
  分离性焦虑
  当幼儿与其亲近的人(尤其是父母)分离时,会出现明显的焦虑情绪、失去快乐。仍以入托(园)焦虑为例,幼儿虽然被送入托儿所(或幼儿园),不过,如果 母亲能陪伴在旁,幼儿非但不哭不闹,还能愉快地游玩,不时还会回头看看母亲是否还在。假如发现母亲不在了,便会立即哭喊起来。如果此时母亲立即出现,便会 立即止住哭声,扑向母亲怀中,破涕为笑。如此情况若多次发生,幼儿便会紧勾母亲头颈不放,生怕母亲会再度消失。
  环境性焦虑
  这种焦虑,发生在陌生环境中。若能脱离此环境,或者对环境适应,焦虑也就消失了。这种焦虑,多见于母亲带领幼儿到了别人家庭(幼儿感到陌生的亲戚家)游玩或小住几天,到了晚上,幼儿便焦虑不安,吵着要回自己家去睡觉
  境遇性焦虑
  对境遇突发事件,幼儿心理承受不了,整天担心“灾害”再次降临头上,惶惶不可终日。有位幼儿随母亲来到农村,第二天清晨,听到鸡鸣,感到十分新奇,便 接近此鸡,不料突然被鸡啄了一口,吓得哭了起来。从此后,每逢晚上上床时便焦虑不安,惟恐次日再被鸡啄。后来,焦虑不医自愈。因为这类焦虑,会随着时间的 迁延而逐渐消失。
  期待性焦虑
  这种焦虑多见于学龄前儿童。由于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超过了孩子的实际能力,使孩子无法达到家长的期望要求。孩子担心受到父母的责备,产生焦虑不安情绪



宝宝的分离焦虑症

你的宝宝黏着你不放吗?当你去洗澡或是上个厕所,他就开始放声大哭,哭得你手忙脚乱,赶紧加快手边的工作,回到他的身边,你知道宝宝为什么离不开你吗?
  五六个月大的宝宝,逐渐与母亲建立依附关系,只要妈妈一离开身边,他就会感到焦虑和恐惧,这是宝宝“分离焦虑症”的表现,能不能顺利地度过危机关键在于妈妈如何处理!
  为什么有分离焦虑症
  三四个月大的宝宝,已经能够区别熟人与陌生人的不同。进而对陌生人产生恐惧及逃避的反应。等到宝宝长到五六个月大的时候,会认定一个特定的对象,与他 产生密切的依附关系,这个对象通常是与宝宝最亲密的妈妈。他的眼睛会一再地搜索妈妈,看到时,就会高兴得手舞足蹈,但只要妈妈一离开,宝宝就会出现害怕和 哭泣的行为。郭云鼎表示,这是分离焦虑症的表现,主要是与宝宝的认知能力有关。一般成人具有物体恒存的概念,但是宝宝却还没有发展出来,在他的认知里,物 体离开久了就等于是完全消失,他必须感觉到物体或是人的存在,才能安心。
  根据学者研究,3个月大的婴儿,能够辨认养育者与其他人的不同,之后7个月,逐渐依恋养育者,这是婴幼儿安全感的来源。
  2岁后症状会逐渐减轻
  在这个时期,父母要尽量让宝宝感受到爸妈的爱,满足他对安全感的需求,等到大概两岁以后,宝宝的分离焦虑就会逐渐减轻,借着探索环境的方式发展自我独 立的能力,直到宝宝3岁时,开始和其他人互动,分离焦虑症的情形也就逐渐地消失了。但是,孩子入学以后,环境改变,可能又引发他另一波的分离焦虑症。
  可能影响日后行为发展
  3个月大的婴儿,只能够表现愉快、兴奋与苦恼3种情绪;但6个月大的婴儿,便多了惧怕、愤怒与厌恶等情绪。幼儿开始害怕陌生的人、事、物,出现与父母 分离的焦虑症,但是要判断3岁以前的幼儿,分离焦虑症的严重程度,是否足以影响日后行为的异常,并不容易,例如:害怕陌生人、不喜欢跟同龄孩子玩,或是对 某些物体特别害怕等症状,很容易和正常的表现融合在一起。
  不过父母亲还是不能掉以轻心,在这个过度期里,如果没有给予宝宝足够的关怀与支持,就会造成负面的情绪发展,潜藏在孩子的个性中,也许会变得没有自信,或是没有勇气面对新的事物等。
  根据统计研究发现,某些问题青少年的焦虑症,甚至可以追溯到婴儿的首次焦虑,因此,了解宝宝的情绪,让他感受到父母亲的爱,宝宝的成长才会快乐又健康
  帮助宝宝度过焦虑
  不只是宝宝会因为分离而感到焦虑,妈妈也一样有这种情绪,分分秒秒为宝宝担心、无法放手让宝宝独立、担心宝宝生病而过度保护等,但如果因此造成孩子过度的依赖,反而更加重分离焦虑的症状。因此,爸爸妈妈先调试好心态,才能协助宝宝共同度过心理危机。
  1、适当的协助:对孩子害怕的某些人、事、物或情境进行知识性的教育,用渐进式的引导,协助他们认识了解陌生的事物,引起宝宝的好奇心,进而敢去接近或做尝试。
  2、给宝宝立即的回应及安全感:注意宝宝的一举一动,随时做出回应,让宝宝知道妈妈一直存在,没有消失;当你在浴室洗澡,或是上厕所时,你可以将宝宝 放在门口,他会先看你是不是在那边,然后再去玩自己的游戏,这样来来回回地看你是否消失,直到他确认妈妈一直都在的事实之后,你就可以关上门,但记得要跟 保持宝宝沟通哦!
  3、在必要时坚定地离开:离开时要告诉宝宝:“妈妈等一下就回来,宝宝要等等哦!”并且一面走一面跟他说话,坚定宝宝等待的决心。
  4、妈妈自己也要放松心情:婴幼儿会模仿好的行为,也会模仿不好的行为,因此如果爸爸妈妈常有焦虑的情绪,久而久之,也会影响孩子跟着仿效,例如:妈妈经常担心爸爸怎么还没回家?到底出了什么事情?这种紧张的气氛,也容易反应在宝宝的身上,大人必须先调整自己的情绪。
  重质不重量的亲密关系
  对于0~3岁的幼儿来说,社会心理方面的发展是不可忽略的,尤其是建立安全的依附关系,对将来的人格发展,有着重要深远的影响。懂得宝宝的需求,让他感受到父母的爱,即使亲子相处的时间不多,也能培养宝宝健康稳定的人格。
  医学治疗焦虑症
  心理学家认为,父母亲不必过分担心焦虑症对孩子成年后性格的影响,目前,医生们研究出了一些有效的治疗方法:一、制造模仿情境,让幼儿观察他人如何成 功面对焦虑的情境。二、敏感递减法:训练个案放松→鼓励个案描述产生焦虑的情境→鼓励个案想像过去产生焦虑的情境,由情节较轻的情境开始想像。
  孩子哭了要离开吗?
  面对宝宝因为分离而害怕的哭泣,妈妈们不自禁地心生怜悯,甚至产生罪恶感,因而放弃离开的念头,转身回到宝宝身边,但却无形中让孩子认识到用哭闹哀怜 的方式可以让父母屈服的。这个时候妈妈就要下定决心,用坚定的语气告诉宝宝,妈妈现在要离开,并向他保证何时会回来,帮宝宝建立起“妈妈并没有消失”的概 念,渐渐地让他跨越这道认知的鸿沟,走出分离焦虑的恐惧。
  避免错误的处理
  一、避免将幼儿关在黑暗的场所,或施以恫吓的手段,例如:宝宝不听话时,威胁他说,会被魔鬼抓走,这类的话语会让幼儿的潜意识产生幻想,加深他内心的恐惧。
  二、避免强迫分离的情形发生,父母尽量不要让宝宝跟陌生人独处,例如:父母亲临时有事外出,把宝宝托付给隔壁的邻居照顾时,宝宝突然被迫要和陌生人相处,自然会焦虑不安,缺乏安全感,以后宝宝会更害怕妈妈离开,黏着父母亲不放。
  三、有些父母亲无法忍受孩子因为分离而哭闹的状况,以贿赂的方式转移宝宝的注意力,但是糖果的诱惑并无法取代安全感的来源,也会造成孩子日后的依赖性更大。
  四、有些妈妈趁着宝宝睡着时溜走,等他一醒来发现妈妈不见了,又开始哭,这反而增加宝宝的焦虑感,也等于传递给他一个讯息:“千万不能闭上眼睛,妈妈会消失不见哦!”宝宝随时担心妈妈离开,变得更紧迫盯人了。

要善待宝宝的分离焦虑情绪

妈妈出门时宝宝总是拉着妈妈衣服下摆的情景,对于很多父母来说并不陌生。他们会不顾其他一切诱惑、紧紧地依附着妈妈——无论你走到哪里,他总是一个“割”不掉的“小尾巴”,这使很多父母亲感到伤神。
  这是宝宝特有的分离焦虑,在他们小小的世界里,长期和他们共处的是倾心照顾着他们的爸爸妈妈,宝宝和爸妈之间,建立了一种最亲密的关系,在父母的身 边,他们有安全感,当父母要离开他们时,这种安全的心理状态就会消失,于是宝宝会产生和父母分离的焦虑。如何才能减轻宝宝们的这一心理感受呢?可以先给他 们做一些准备,让他们慢慢地适应这种分离。
  先期准备
  ---试着离开孩子一段时间——将她交给一个照看者(保姆或者祖父母)。
  在宝宝小的时候,可以让他(她)短暂地离开父母一段时间(几个小时),离开时间可逐步延长,使之逐步适应,这样做对父母和孩子双方都是有益的。
  ---告诉你的孩子当你不在时是在做什么。
  告诉你的孩子,当你外出时是在做什么,向他描述当你不在时你将在哪里,他将要做什么,使他有个心理准备。例如,告诉孩子说:“你爸爸和我将要出去办 事,会晚一点回来。阿姨会安排你的午饭,会给你讲故事,抱你上床。”或告诉他说:“我现在要去做饭了。当我做完饭后,我们就可以一起讲故事了。”
  ---和宝宝玩躲猫猫的游戏。
  这个简单的游戏会让孩子知道:东西(包括你)走了以后还会回来的。学步的小孩和学龄前儿童可以以多种方式玩这种游戏:用他们的手或其他东西遮住眼睛,看别人用手或其他东西遮眼睛。对于二到五岁的孩子可以参与到更加活跃的游戏:捉迷藏。
  ---要让孩子在思想上对分离有所准备
  告诉你的孩子你会离开一点时间,并告诉他自己可以安排时间。比如说,“你已经是个大男孩了。我知道我走后你会很乖的,自己可以做什么,应该注意些什 么,使他有个心理准备,知道该怎么办。”如果你不告而别会使他吃惊,并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会产生恐惧……并会担心你也会再次突然消失。
  当宝宝心理上有了准备之后,爸爸妈妈要试着和他们分离,或许在这过程中反复,此时爸妈又该怎么办呢?
  YES
  ---当你的孩子不喜欢你离开时,要有他会吵闹的思想准备。
  尽量要使孩子知道当你不在他身边的时间,已为他作好了安排,他不必担心,更不需要害怕。这样会减少吵闹的机会,即使出现吵闹,最终了会平息下来。
  ---要表扬孩子在你不在他身边时的良好表现。
  让你的孩子知道你为他已有独自玩的能力而感到自豪。比如说,“当我洗碗做饭时,你能自己玩,我感到非常自豪。”这样会增强他的自信心和独立能力,这对与你们都将受益。
  ---用游戏的方式慢慢地开始与孩子分离。
  如果你的孩子从一岁开始就过多的占用你的时间,那么就一起玩“闹钟游戏”吧。开始时可和他一起玩五分钟,再让他独自玩五分钟。在玩这类游戏的过程中,会增加他独自玩的兴趣,延长玩的时间,并逐步养成独自玩的习惯。
  NO
  ---当你的孩子依附你时,自己不要感到不安。
  你不安的情绪会毫无保留的传染给你的孩子,让他感到和你分离是非同小可的。
  ---不要给予混淆的信息。
  当你握着他,轻拍他,或抚摩他时,不要让他离开。这样会使他迷惑到底是留还是走。可以对孩子说“让妈妈抱抱,然后我们说再见”
  ---不要使孩子养成把生病当成一种寻求特别关注的机会。
  不能允许孩子在生病时做一些平时不能被接受的事,但应认真而细心地给予照顾,情绪平衡安定,不要增加焦虑因素。

克服分离焦虑


孩子六个月大后,开始对陌生环境和陌生人产生害怕和焦虑,怎样减少孩子因分离时,所带来的不安全感呢?父母每天拨出时间陪伴孩子,唱歌、看故事书、拥抱等,通过简单的亲子互动和游戏,让孩子感受父母的关心和爱,减少因分离产生的不适感。
  一般而言,孩子在未满六个月以前,只要有人能细心照顾他的需要,不论是由谁来照顾似乎差别不大。但是到了六个月之后,孩子开始会对陌生人和陌生环境产 生害怕的情形,而他也会开始对他有反应的人,如和妈妈、保姆之间产生一种特殊的“连接”,而当孩子和某一特定个人产生密切的连接后,才会有所谓的“分离焦 虑”产生。
  分离前应有缓冲期
  所谓分离焦虑是指:当孩子和对他有反应的人面临分离时,会产生一种不适应行为,而这种不适应行为,依不同年龄,会有不同的行为反应,例如:越小的孩 子,会表现出来紧紧抱着父母不放、害怕、非常爱哭;而较大的孩子,则会有惧怕的表情出现、情绪非常不稳定、又叫又跳的、耍赖、哭躺在底上不起来等等。
  但并不是每个孩子都有分离焦虑的,有些孩子面对陌生人或陌生环境,丝毫没有陌生害怕的情形,而且还能和别人玩得很开心。此外,在和孩子分离的时候,应该注意一些事项:
  1、要有一段分离缓冲期:当父母需和孩子分离时,应有一段缓冲时间,让父母和接替者之间有角色的传递,一方面让接替者产生信心,另一方面可让接替者了解你照顾孩子的方式和态度。如果接替者能充分配合,则能减少孩子面对分离时所带来的焦虑和不适应行为。
  2、有父母完整的照顾:如果父母给孩子完整的照顾,让他对外在世界深具信心,则孩子比较乐观,对幸福较有把握,这样就有足够的能力去面对分离。如果父 母平日对孩子疏于照顾,他的依赖的心理没有获得满足,所以当孩子面对分离,会感到害怕、悲观,对环境的变动也比较不能适应。
  克服孩子分离焦虑的方法
  以下介绍一些方法,接替者可依照孩子的不同年龄和所在地方,选择最合适的方式。
  1、培养孩子独处的经验和能力
  让孩子独处,并不是意指丢下他一人,让他真正的“独处”,而是在喝过牛奶、换过尿
  片之后,把孩子安顿在妈妈的房间里,或客厅中,让他自己玩。刚开始孩子可能会玩自己的手,或注视某一个物体,慢慢地父母可以帮孩子准备一些玩具。只要他能专注于自己的活动,父母都不要去打搅他。
  万一孩子遭遇挫折,也尽量让他自己面对。如果孩子开始吵闹,父母可以先和他说话,用和缓的声音安慰他,让孩子知道,父母对他的需求并不是毫无反应,但也让他知道,父母有需处理的事情,等我们把事情告一段落后会去抱他,他必须学习等待。
  而父母则需遵守诺言,只要我们忙完了,一定过去抱抱他、好好陪他玩,使他对等待具信心。当孩子脱离幼稚期,行为能力逐渐发展成熟时,会慢慢表现独立的 倾向。父母如果能配合这些倾向,多方引导,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同时耐心等待孩子成长,并且也包容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所造成的缺失。
  2、转移目标
  当孩子有分离焦虑出现时,接替者可采取转移目标的方式,让孩子转移对父母的思念,例如:抱他去找他喜欢的动物,像小狗、小猫、乌龟、小金鱼等;玩各种玩具、积木、扮家家酒等;或者去公园散步、看看路上车子、行人、玩公园里的设施,让孩子转移目标。
  3、给予认同和拥抱
  当孩子哭得很伤心时,接替者可采取拥抱方式,抱着孩子、拍拍他的背,和他说说话,
  让他了解你知道他很伤心,你和他是同一线上的,你可以陪他、帮他打电话给妈妈,给孩子充分的安全感。
  4、一起看全家福相片或父母相片
  父母可以在孩子的口袋中,放置全家福照片,当孩子想念父母时,接替者可以拿出来陪
  孩子一起看,接替者也可以放一张自己的全家福照片,告诉孩子他也是非常想念父母,然后两人一起看全家福照片,借此抒发情感,同时也弥补想念父母之情。
  5、通过游戏来减少对父母的思念
  进行的游戏最好取四周围随手可得的东西,最简易的方法如下:
  ①涂鸦游戏:
  给孩子一张纸、一盒蜡笔,接替者可以先用美丽的色彩涂鸦在图画纸上,然后鼓励孩子
  也画画看。当孩子有动作时,则鼓励他继续涂鸦,最后把画好的作品贴在明显的公布栏上。
  ②吹泡泡游戏:
  将洗洁精加水搅出泡泡水,然后接替者用戏管吹出很多小泡泡,让孩子用手去按压小泡
  泡,这样重复游戏直到孩子不想玩了。
  ③盖印章游戏:
  接替者可以准备一些可爱的卡通印章和颜色印台,或者采用蔬果切片,如杨桃切片、莲
  藕切片,来代替卡通印章图形章,然后将各种卡通印章、蔬果图形印章拍打印台后,盖在白纸上,让孩子去发现各种美丽的图案,引起孩子动手盖印章的兴趣。
  ④敲敲打打玩声响:
  接替者可以取材玻璃杯子、锅盖、桌子、盘子、竹筷等四周方便取的物品,作为敲敲打打的器材,引导孩子亲手敲出声音,发现不同的旋律和音调。
  ⑤读图画故事书:
  接替者可以准备几本孩子易懂的图画故事书,陪着孩子一起看书,并把图画故事书的内容,用清楚简单的语句和肢体动作表达出来,吸引孩子的倾听和兴趣。
  ⑥色彩魔法:
  接替者将红黄蓝三色系的广告颜料,分成三个透明玻璃杯,并在杯内放半杯水,然后用彩色笔各取三色一点颜料,并将颜料放入水中搅拌,本来透明的玻璃杯一 下变成一杯红色水,一杯蓝色水,一杯黄色水,然后再调和两种颜色,例如:黄色加蓝色变成绿色,红色加黄色变成橙色,红色加蓝色变成紫色等。
  ⑦随儿歌律动:
  接替者可以寻找一些可爱的儿歌,引导孩子和您一起随着音乐旋律摆动,或者看VCD、DVD的律动片子一起随歌律动。
  ⑧气球造型变变变
  接替者可准备一些不同大小、长短、形状颜色的气球,然后将这些气球逐一灌满气,再依气球长短、大小、颜色不同的变化,捏塑出不同的造型,孩子可以将这些气球放在手上轻轻往上推,让气球飘上,这样反复推气球,孩子的心情也会跟着好起来。
  良好亲子关系降低分离焦虑
  孩子的分离焦虑,来自和父母长期分离和缺少安全感所致,所以父母如果要改善孩子的分离焦虑,应避免长期托儿,如周末、假日才把孩子接回家里的方式。较 理想的方式是,白天交给接替者照顾,晚上则将孩子接回家中,由父母亲自照顾,这样父母不但可以了解孩子的发展情形,同时也能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对降低孩 子和父母分离时所带来的焦虑,有很大的助益。
  其次,双薪家庭的父母,每天可拨出一小时时间做亲子互动,增加和孩子相处的机会,专心和孩子做伴,保持一种亲密的联系。让孩子充分得到父母的关心和爱,这样也可以减少孩子的分离焦虑。
  总之,父母希望和孩子能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则需自己用心找寻机会多陪陪孩子和孩子多多接触。父母千万不可有补偿的心理,觉得自己给孩子时间太少,而做出超越孩子年龄该有的合理奖励,或者过度偏袒溺爱。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孩子早日脱离分离所带来的焦虑和不适应。

安慰分离焦虑的宝宝的窍门

和父母分开,孩子要经受分别的阵痛:那些抽泣、尖叫以及孩子求你留下来时的绝望都足以把你的心撕成一块块碎片。很多儿童是在8个月-1岁大的时候第一次经 历分别的痛苦。从那个时候起,他们开始明白,人是相对独立的,而他们只有一个爸爸、一个妈妈。在学龄前的儿童身上,分别的恐慌常常会再次发生。另外,当日 常生活的规律被打乱的时候,儿童的这种恐惧心理还会反复出现。
  孩子希望父母留在他们身边是非常自然而且正常的,记住这一点很重要:学会独立,这是儿童情感成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父母或是让他感觉安全的什么东西分别时,孩子常常会感到难过,下面这些有创意的窍门都能够对你有所帮助,同时也能帮助要经受离别之苦的宝宝。
  让告别变得简单,一口袋的吻
  为了缓解女儿和我分开时的痛苦,早上离开家之前,我们假装在她的口袋里给她留下几个吻。我们在口袋里吹几个吻,然后,合上口袋不叫吻跑出来。这样做的 话,女儿就不哭了。我们还告诉她,如果在幼儿园觉得寂寞,她可以打开口袋,爸爸妈妈的吻就在那儿等着她呢。幼儿园的老师告诉我们,她看到女儿真在口袋里找 我们留给她的吻了。
  尼基·科尔曼,纽约
  让孩子看着你离开
  我的女儿还是个婴儿的时候,我还在外面工作。我丈夫抱着小家伙站在家门口,让女儿和我挥手说“再见”。我的女儿对此早就习惯了。无论什么时候我要把女 儿留给保姆照看,女儿会同样站在门口对我挥手说“再见”。女儿现在快4岁了,这么做成了一种必须。让孩子看着我离开,而不是神秘的消失,这对孩子真的非常 有帮助。因为,女儿知道我一定会回来的。
  詹尼弗·费茨格若德,密歇根州
  规定时间
  过去,让3岁的儿子在自己床上一个人睡觉非常困难。讲完一个故事,该让他一个人睡觉的时候,他就大哭大闹。于是,我就想办法解决。我开始让他把闹钟定 时,定上15分钟。15分到的时候我就离开。头几个晚上,孩子确实不好过,但是一周之内,时间到的时候,儿子就会自己告诉我该走了。
瑞贝卡·柴斯,犹他州
  安慰烦乱的情绪
  儿子4岁了,每次让保姆照看的时候,孩子总是大发脾气。通常,儿子总是坚持说自己是个大男孩儿了,可以自己做事情了。于是,我就和儿子坐下来,进行了 一次妈妈和大男孩儿之间的谈话。我们谈到,如果他想妈妈而且觉得难过,这没什么关系。但是,没有妈妈在身边一会儿,大男孩儿一样可以做得很好。谈话之后, 儿子似乎真的理解了我说的话。
  凯恩·欧·康纳,波士顿
 
适当的“粘”是必要的
1940年代心理学家鲍尔贝专门研究母亲与儿童分离对儿童以后行为的影响。鲍尔贝提出结论是:“婴幼儿与母亲间温暖、亲密的连续不断的关系,适度的依恋 (也就是粘人现象),幼儿既可找到满足,又可以找到愉快。安全的依恋将导致一个人的信赖、自我信任,并且成功地和自己的伴侣与后代和乐相处。”如此说来, 宝宝的粘人状况如果不是太严重,就不必太忧虑,反而要以健康的心态来看待。 
  宝宝的需求常在哭、笑、食物中得到满足,父母要全方位的提供宝宝触觉、视觉、听觉的刺激,强化宝宝各方面的学习,多带宝宝接近大自然,多和邻居好友谈 天说地,多给孩子艺术化的享受(音乐、图画书、涂鸦等等),使得孩子的触角更宽更广,兴趣及乐趣更多层面,那么粘人的“无尾熊”行为可能就自然而然地消失 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